Virginian Breeze
荒野台中分會15期解說員。荒野台中分會自然攝影班助教。金融資產及不動產從業人員。2個老人的小孩,1個老人的女婿。1個老婆的丈夫,2個孩子的爸。
Thursday, August 01, 2013
Jorge Goes to Kindergarten
龍騰溪漫遊、新社露營、合歡山期中旅行回顧
Monday, July 08, 2013
Debra’s Going To Graduation
Friday, July 05, 2013
What I Can Do For Chung-Hsing New Village
Thursday, July 04, 2013
The Magic Hour
Friday, February 01, 2013
Taiwan Golden-rain Tree
Wednesday, August 03, 2011
Debra Goes To Kindergarten
這兩年疏於用文字紀錄Debby的成長,日子一天天過得飛逝,還好有相片為她留下成長的紀錄,在每次回顧Debby的相片時,總能從中獲得喜悅與歡樂。
隨著Debby漸漸長大,我們在台中家附近參觀了幾家幼稚園,有強調藝術課程的四季,有離家最近的薇雅,最後Ivy認為愛彌兒課程與作息比較符合Debby,也與Ivy之前在台北任教學校的理念比較相近,而且教室空間、中庭環境比較寬敞,學費也在我們能夠負擔範圍下,決定讓Debby先去這家就讀。
Debby在昨天第一天上幼稚園,同時也宣告她幼兒階段的結束。早上由我帶她上學,下午再由Ivy帶著弟弟去接她放學,用她的話來說就是:早上跟爸爸一組,下午跟媽媽一組。
一整天空閒的時候都會想起Debby在學校是否適應?上廁所是否正常?中午睡覺會不會睡不著?老師會不會打電話來要我們提早接她回家?
回到家,與Debby聊聊一天在學校的情況、看過聯絡簿、並聽過Ivy與老師交談的情況,大致上了解她的第一天:她大概是最早幾個到校的小孩;可能小孩彼此間都不熟,Debby抱怨沒人跟她玩或一起看書;中午吃飯情況良好(水餃);上廁所情況良好;中午睡覺的時候哭了一下(想媽媽),不過還是有睡著;早上媽媽綁的辮子鬆了,老師幫她重綁了新辮子。但Ivy去接她放學的時候,她卻大哭一場,原因卻是媽媽太晚去接她。
Debby第一天上學的情況安穩度過,希望她能夠逐漸適應學校生活。而我們做爸媽的也要調適這種小孩開始離開我們的生活。
Monday, June 20, 2011
My Little Boy, Jorge(aka Rice Ball)
我們是沒有特別注重小孩的外文名字,僅抱著些許好玩的心態去命名,終究那只是一個外文符號。假如長大後他們有別的意見,想要換另外一個洋名,我們也不會反對。
Jorge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在遊戲中決定的,比照姐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把戲,我讓Debra和飯糰一起選,由我念男孩的英文名字給他們選,照例通通被否決。突然靈光一閃,想起我在Mason ELI的同學中,有一位來自哥倫比亞的年輕帥哥叫做Jorge,而且王建民在NYY的捕手也叫Jorge,就這樣順口說了出來,沒想到他們姊弟倆竟然都點頭了,而且Debra還能很標準的發出Jorge的音。就這樣,算天選的名字吧。
對於Jorge,我的確較疏於記錄他的成長,相片數量似乎也比姐姐少。Ivy常提醒我不要忽略弟弟,畢竟他也是我的骨肉。
在過去近兩年的時間裡,由於下班時間比較晚,與小孩相處時間變少,Jorge自然少了許多姐姐以前所受到的待遇,譬如每天下班後,至少半個小時父女獨處時間,開個爸爸個人演唱會之類的。
幫Jorge洗澡也是到了他1歲半以後才偶爾接手(而Debra目前洗澡主要仍由我負責),這又少了一段獨處的親子時光。
Jorge晚上睡覺也沒有我們陪伴,把他放進遊戲床之後,我們就會將房門帶上,讓他獨自入眠。偶爾他也會哭鬧,但不會一直鬧,頂多維持三、五分鐘。
晨間醒來(假如睡飽的話),通常會在他房裡大叫「媽媽」,通知我們他醒了。這時候應該是身為爸爸的我最快樂的時光,父子間的互動最棒。連臨要出門上班,他都會來跟我kiss goodbye。
以Jorge的年紀來看,他的個性其實很沉穩。相較於姐姐,他的肢體發展比較快,但語言發展就慢了點。個體發展不盡相同也是我們所知,只要在正常發展範圍內,也就沒什麼好擔心、好比較的了。
Monday, June 13, 2011
The Meaning Of Photography
這不是第一次上攝影課,以前曾在永和社區大學也上過一學期徐老師的課,他統整適合新手應該知道的重要攝影技巧,讓我對攝影技巧有了正確的認識。
永和社大的外拍也很精采,像是北市信義計畫區(夜拍/建築),大稻埕(夕陽色溫),大龍峒孔廟(建築)、三芝老梅溪(長時間曝光)、富基漁港(夕陽色溫)、竹東綠世界(風景/生態)。那一期大概只有人像、人文紀實是沒有照顧到的外拍主題。
那時正逢Debra出生前約半年,帶著新買的Pentax K100D四處征戰,倒也享受著拍照的快樂。徐老師在這種初階班主要是講解各種攝影技巧、構圖方式,先掌握住基本,讓大家能按照自己想法拍出想要的相片,成就感總是比較容易建立起來。而外拍後檢討相片,我認為那才是外拍的重點,唯有透過檢討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。
只是隨著Debra的出生、遷回台中工作、Jorge相繼出生,拿起相機拍的主題逐漸限縮到幫家人拍紀錄照片,或是出遊相片。為了純粹攝影而拍的機會變少了,思考後再按快門的相片變少了,漸漸的,用單眼相機拍照只比小DC獲得更優的畫質而已。再不然就是用比較高級一點的LE鏡頭,滿足一下自己那種”器材黨”拍照的虛榮感,這幾年已少能拍出令自己滿意的相片了。
而鹿耳樹老師的授課方式,拍攝技術比重很低,大半的時間是老師與同學間對相片感覺的問答。老師比較著重在於如何拍出有感情的相片,而不是僅僅把拍照當下所見記錄下來。
自己則是把這種問答當作每週一次的攝影反省。面對老師的提問,強迫自己不要pass,想辦法至少要講一點感覺,即使當晚上課時的感覺很差也要講。
攝影情感的表達,有時是很難以用言語表達,更遑論用「教」的。鹿耳樹老師有時候大讚某些相片的情感很飽,我卻陷入難以看出讚在哪的困境,也許和境界有關吧?
對於情感、構圖或意圖等,假如是我要這樣刻意自我訓練(而拍照)的話,會需要琢磨很久,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外拍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,不論是等待或是情感的湧現。透過這一期回答問題的過程,我認為拍出好照片是需要許多元素的:技術、等待、構圖、感情、適當的氣候/人/氛圍、器材,缺一不可。
雖然再上一期荒野的攝影課,可能對於下班時間的調配會是考驗,但如果可以再多練練攝影情感及攝影眼,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