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vy偶然在台中荒野保護協會網站上看見攝影班招生,問我要不要再去上個課,沒考慮多久便去報名了。
這不是第一次上攝影課,以前曾在永和社區大學也上過一學期徐老師的課,他統整適合新手應該知道的重要攝影技巧,讓我對攝影技巧有了正確的認識。
永和社大的外拍也很精采,像是北市信義計畫區(夜拍/建築),大稻埕(夕陽色溫),大龍峒孔廟(建築)、三芝老梅溪(長時間曝光)、富基漁港(夕陽色溫)、竹東綠世界(風景/生態)。那一期大概只有人像、人文紀實是沒有照顧到的外拍主題。
那時正逢Debra出生前約半年,帶著新買的Pentax K100D四處征戰,倒也享受著拍照的快樂。徐老師在這種初階班主要是講解各種攝影技巧、構圖方式,先掌握住基本,讓大家能按照自己想法拍出想要的相片,成就感總是比較容易建立起來。而外拍後檢討相片,我認為那才是外拍的重點,唯有透過檢討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。
只是隨著Debra的出生、遷回台中工作、Jorge相繼出生,拿起相機拍的主題逐漸限縮到幫家人拍紀錄照片,或是出遊相片。為了純粹攝影而拍的機會變少了,思考後再按快門的相片變少了,漸漸的,用單眼相機拍照只比小DC獲得更優的畫質而已。再不然就是用比較高級一點的LE鏡頭,滿足一下自己那種”器材黨”拍照的虛榮感,這幾年已少能拍出令自己滿意的相片了。
而鹿耳樹老師的授課方式,拍攝技術比重很低,大半的時間是老師與同學間對相片感覺的問答。老師比較著重在於如何拍出有感情的相片,而不是僅僅把拍照當下所見記錄下來。
自己則是把這種問答當作每週一次的攝影反省。面對老師的提問,強迫自己不要pass,想辦法至少要講一點感覺,即使當晚上課時的感覺很差也要講。
攝影情感的表達,有時是很難以用言語表達,更遑論用「教」的。鹿耳樹老師有時候大讚某些相片的情感很飽,我卻陷入難以看出讚在哪的困境,也許和境界有關吧?
對於情感、構圖或意圖等,假如是我要這樣刻意自我訓練(而拍照)的話,會需要琢磨很久,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外拍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,不論是等待或是情感的湧現。透過這一期回答問題的過程,我認為拍出好照片是需要許多元素的:技術、等待、構圖、感情、適當的氣候/人/氛圍、器材,缺一不可。
雖然再上一期荒野的攝影課,可能對於下班時間的調配會是考驗,但如果可以再多練練攝影情感及攝影眼,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