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古典音樂的習慣,是大學時期幾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,應該可以說,那個時候聽古典音樂是除了課業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。只是這個習慣,到了入伍當兵就中斷了,之後再也沒辦法像大學時代那樣,每天從早晨醒來,就打開著音響,任令古典音樂一直伴我到晚上睡覺。
禮拜二的晚上,跟Ivy以及她學校的同事,一起到台北科技大學旁聽由陳郁卿老師主講的「愛樂沙龍」。再一次踏入校園聽老師講解如何欣賞古典音樂,其實是有一點期待的。
陳老師講這課前,著實下了一番準備工作,上課前給所有人(包括像我這種不速之客)準備講義,把當晚要聆賞的曲目給列了出來,並附上有關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及樂式結構。為了消除大部分初入門的普羅大眾對古典音樂的距離感,陳老師主要是從電影配樂來展現古典音樂的優美。連同昨晚,接下來的五週,陳老師要持續帶大家欣賞貝多芬的重要曲目,所以,我們主要觀賞的影片,自然就是有關於貝多芬生平的電影。
第一首是第8號鋼琴奏鳴曲「悲愴」,Op.13。這曲目其實已廣為人們所知,是非常華麗的曲子,曲風已具有浪漫派的雛型。第二首是第5號鋼琴協奏曲「皇帝」,Op.73。這也無庸贅述,也是非常熟稔的曲目。
第三首則是眾多貝多芬的曲目中,自己最愛的一首: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,Op.61,同時也是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。這首曲子在結構上是非常龐大而完整的,記得當年第一次聆聽Op.61時就被它的第一樂章給嚇了一大跳,除了24分鐘的超長度,曲式之完整,也幾乎可以獨立成一曲了。而且恢弘的氣度,更是令人著迷。當時為了Op.61,對於尚在拓展曲目的階段,自己就破例做了第一次的版本比較,總共比較了3個版本,其中最令自己喜愛不已的,自然是大衛‧歐伊斯特拉夫(David Oistrakh)的版本。歐伊斯特拉夫生前一直被認為最擅於協奏曲的演奏,而這個大衛版的Op.61,就是我認定的最佳版本。
只不過,陳老師播放的並不是歐伊斯特拉夫的版本,而是帕爾曼(Itzhak Perlman)這位以色列出生,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小提琴家的版本。帕爾曼在第一樂章的處理上,力道上就顯不如歐伊斯特拉夫那般的雄渾,有點失之纖細;饒是如此,帕爾曼的琴藝還是當世頂尖,少有出其右者。
當然陳老師還是很夠意思,他放了一段歐伊斯特拉夫排練貝多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「克羅采」(Kreutzer)的歷史錄影。這是我第一次在影片上看到”活生生”的大衛‧歐伊斯特拉夫,雖然只是個排練錄影,但是歐伊斯特拉夫所展現出的魅力,卻讓我差點現場就鼓掌出聲來!
最後兩首則是播放第7號交響曲及第5號鋼琴三重奏「幽靈」(Op.70),而這兩首曲目,就比較陌生了。陳老師播放的是,當年高齡已過八旬的阿勞(Claudio Arrau)演奏Op.70的錄影,看阿勞舉重若輕的觸擊鍵盤,彷彿鍵盤就完全臣服在他雙手輕柔撫摸下所掌控,而流洩出珠圓的音色,也很自然地感動了人心,不像時下年輕一輩的鋼琴手,以粗魯的敲擊鍵盤方式,來表現強烈的個人色彩,不僅有違作曲家的原意,更有可能妨礙到聆賞的樂趣。
總結這晚的愛樂沙龍,溫故有之,感動有之,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