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anuary 24, 2006
Friday, January 20, 2006
Agriculture of nowadays in Taiwan
這兩天晚上和Ivy在家觀賞由公共電視投資製作(僅200萬票房)的紀錄片「無米樂」,越看是心情越沉重,公視透過經年的田野調查,實地進駐臺灣米倉之一的臺南縣後壁鄉,紀錄了三位老農勞動的生活與心聲,同時「無米樂」最後也點出目前台灣農業發展的困境。
什麼是「無米樂」?三位老農中的主要講述者吳崑濱(75歲)說:「無米樂、無米樂,心情放輕鬆,不要煩惱太多,這叫做無米樂啦!」說完是他一陣爽朗的笑聲,笑聲中盡是經歷滄桑後的樂天知命。
曾經我們經歷過「臺灣錢淹腳目」的經濟繁榮,農村流失的大量人力,都進了市鎮都市,從事第二、三級產業經濟。留在鄉村繼續從事農稻五榖生產的,放眼望去盡是老農。崑濱伯認為種田就是修行,要忍受風吹日曬。颱風來的時候,農民根本就無法跟老天、跟大自然抵抗。同時他也認為這就是禪,不反抗,甘心忍受,就好像和尚修禪。而農民禪修就是在一年四季的每日勞動中,不需要其他的形式。
臺灣這蕞爾小島,居住著兩千多萬的人口,而稻米這主要糧食的產量,不僅自給自足,而且供過於求,只不過這種情況,再過10年是否能夠維持?崑濱伯種稻天天做成筆記,某日播種,多久之後某日要噴農藥,多久之後某日又要開始注意稻子的各種疾病及危害稻子成長的昆蟲…等,不僅如此,崑濱伯的記憶力與口才也同樣令我們震驚,他對農業政策諸如三七五減租、土地放領、以穀物換農藥、每年上繳政府(供軍隊使用)白米斤數、田租、稻穀只能交農會…等,如數家常,信手拈來的任何議題都能清楚的道來。
只是隨著崑濱伯的回憶,突然驚覺,所有重大的農業政策似乎都是數十年前的事了,好像臺灣已經很久沒有農業政策,或者說,我們的主政者早已放棄農業部門了?加上加入WTO,再再衝擊著我們尚未轉型成功而顯得脆弱的農業體系。
片中崑濱伯在收割期遭逢雨天,他說看到烏雲,心頭也就跟著緊張起來。稻穗一但低垂碰到土地就會發芽,那過去四個月的努力就會化為烏有。然而這還不是最令老農們憂心的,老天爺的考驗總是可以搶時間做些盡人事的努力。後壁鄉每逢收割稻子的時候,割稻機總是要用排隊的,崑濱伯最後搶在晚上收割,而晚上收割的稻子卻比較潮濕,送到米商那,價格馬上被砍。別人交來的稻穀都比崑濱伯交的還要乾燥。經過小小的討價還價,崑濱伯這次每100公斤稻穀的價格硬是被砍到690元。台灣加入WTO之前大致上都還維持在760元左右的水準,現在的平均價格卻降到700元之譜。
崑濱伯心情雖然也受到影響,但現況如此,他還是認命了。影片紀錄至此,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他,也是感到心酸酸的。
片中三位老農有感於今日農村的勞力逐漸老化,又無新血輪的加入,咸認臺灣的農業到他們這一代就真的畫下句點。而最後是紀錄崑濱伯練書法的一幕,崑濱伯在紅紙上寫了幾次的「末代稻農」,崑濱伯母卻在一旁說應該是「末代滅農」,崑濱伯最後也同意是「末代滅農」。
其實,農業是臺灣不能自我放棄的第一級產業,農業不像其他產業,其他產業是有替代性的,而農業卻具有不可回復的特殊性,一但讓良田千頃轉為他用,那塊田地就永遠不可能再回復成可以供養我們的農田了。放棄農業的後果,不只是農業、農村、與鄉村地區自然生態的消失,更會讓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跟著滅失。
Friday, January 13, 2006
Aging
最近一個月,不經意間發現在額頭正中央的位置,冒出一根白頭髮,用手撥一撥還能稍微把它藏一下。今天中午去剪了頭髮,才發現兩個多月沒剪頭髮,兩側竟也藏了一、兩根白頭髮。真的,年紀是沒辦法自欺欺人的。
其實歲月刻畫註記在我身上的不只有白頭髮。我的牙齒向來不好,因為小時候感冒所服用的藥含有四羦黴素,早早我就是個黃板牙先生了。脆弱的齒質,也讓我的齒溝提早有趨於平坦的跡象,最早幫我注意到的還是三舅,在美國唸書時他就幫我做了個咬合板,試圖緩和趨平的速度。除此之外,這幾年我的齒間縫隙有擴大的現象,林政德醫師說這是不可回復的,所以也可以算是老化的象徵之一。
另外,或許是這兩個月來比較忙碌,每天刷牙洗臉之際都沒有好好觀察自己,這兩天才突然驚覺,怎麼抬頭紋這麼明顯?皮膚開始鬆弛了嗎?還有,現在已經到了沒辦法熬夜的階段了,每天晚上超過11點半,眼皮就重的像什麼似的。這當然伴隨而來的是新陳代謝變慢,脂肪也開始往腰部靠攏,中年人的體態與體力逐漸明顯。感覺上,明明求學階段才剛結束不久,怎麼馬上就到了「中年」階段呢?
生命之不可逆,唯有真切的感覺到韶光流逝,才會珍惜當下吧。
Tuesday, January 03, 2006
Happy New Year, 2006
這期間,除了請求權控管的清查工作之外,公司內部還有所謂「遵守法令」的內部測驗,這比照銀行的奇怪測驗,其實只是要督促大家,能夠對從業的相關法律及公司內部授權事項有所了解。試想,我們好歹也是金融相關行業,從公司開業以來,一直也以銀行的標準在作內控,有誰會故意去違背法律嗎?何況,金融業本來就是高度管制的行業。
而12月也是結算的月份,自己手上負責控管的委外催收案件,大概也回收了幾千萬,但看到這些數字並沒能感到喜悅,只是核對分戶帳這事,還是要靠Jessie用Excel的函數去核對。
每天、每天、每天一到辦公室,就是處理不完的事情,每件事長官都說很重要,完全沒了所謂的「輕重緩急」,而且,長官永遠也不會指導如何將事情辦好。實在不懂我們公司高階管理層的管理工作都是在做些什麼,如果只會出一張嘴叫人辦事就叫做「管理」,那全世界的管理學系都可以關門了。所以,現在總算認清一件事,任何工作上的事情,只要公司沒關門,就不可能有做完的一天。而與2005年說再見的儀式就成了這短期內紓解壓力的方式。2005年的最後一天,我們來到誠品信義店。
誠品信義店號稱是全台、同時也是全地球最大的書店,佔地7,500坪,包括地上6層地下2層共8個樓層。2到4樓是佔地約 3,000坪(約9,917㎡)的書店,藏書30萬種,超過100萬冊,另外還有各種專門館(簡體館、日文書店、藝術書店),規模比起敦南誠品還要大上許多,同時也號稱「誠品旗艦店」。
與許多愛書人一樣,沒到過誠品信義店之前多少都懷有不少幻想,同時也對這家店充滿期待。但也許是「誠品旗艦店」的稱號太引人了,也或許開幕選在2006年的跨年夜,又比鄰台北101大樓,從誠品所在的松高路一直到台北101大樓這短短的500公尺範圍內,竟湧入了約40萬人。而誠品信義店內有一大半的人不是來看書買書的,卻儼然成了把妹的氣質場所,店內有許多男生是刻意帶著心儀的女生來到誠品信義店,這其實很容易辨認出來,這種狀況的男女通常有幾種特徵:手還沒拉到、兩人距離通常在50公分以上、兩人的對話會像是「喜歡這裏嗎?」之類的。
就自己逛書店的習慣來看誠品信義店,書店的裝潢,美則美矣,書店的書種的分類,多而廣博,但是,這裏的氣氛卻不是我所熟知的誠品書店。由於一樓尚有精品店,包括Starbucks、Apple Center、服飾店、寬庭…等,從一樓熱絡的氣氛很自然的就被帶上2-3樓的書店區。書店區給我的感覺,與其說是誠品書店,倒不如說是誠品賣場。這樣的誠品,很難讓我再去,即便那裡的書種齊全。
在書店內的一個半小時內,快速逛過兩次2樓及3樓,吵雜的聲音與太多的人潮,大大影響了選書挑書的興致,看到一些尚在猶豫的書目,想等等再回來考慮一次,卻又怕忘了確切所在。誠品信義店真的很大,若是像我這種腦袋裏的書單總是跨了好幾種類別的,逛完一圈可能就會在店裏小小迷路一番。最後離開誠品前 只選購了兩本書:「夏山學校」、「李國鼎:我的臺灣經驗」。
Ivy則和同事珮珮一起到5樓的兒童館,她們是去參加「童話睡衣派對」,多位國內幼教界知名的老師及說故事功力深厚的家長,為現場聚集近百名的小朋友說故事。其中一位主講人就是她們園長蕭珉芬老師。
大約11p.m.,我們走到誠品信義店外面的松高路卡位,找了一個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的好位置。看到許多人為了跨年都做了準備萬全,有準備小板凳的,也有準備類似桌墊的布,好席地而坐觀賞煙火,看來就屬我們最隨興、最臨時起意。
隨著時間越是逼近2006年,我們所處「好位置」的空間就越小,到最後我們可以容身之處,竟然就只剩下我們雙腳所站的那一丁點空間,此時人潮多到有點像是超大型的人肉市場。而當人潮變成「難民潮」的時候,平日所有的教養、規矩與禮節都化為烏有。
到了11:59p.m.的那一刻,放眼望去是數不盡完的LED面板:所有的數位相機與相機手機同時面向台北101大樓的方向,我們從未見識過數量這麼多LED面板同時聚在一地,那種LED面板數大聚集的壯觀場面,只有身在現場才能夠體會那小小的LED面板竟有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。
2006年1月1日零時整,台北101大樓放起了超過2分鐘的跨年煙火,雖然前一會兒還因為旁人輕忽的態度,弄得有一點心情低落,但是這場煙火秀真的堪稱壯觀,台北101大樓外表看起來頗像古代的兵器九節鞭,九節鞭能冒出那麼多的火花,也算是一絕吧?而煙火結束後,清楚看到這場煙火秀獨家贊助商的燈光字樣,「BRAVIA BY SONY」,這是SONY最新的液晶電視系列,看來SONY就是想在這幾年崛起的「韓流」中,以全新的機種打敗LG與SAMSUNG吧。台北101大樓這場跨年煙火秀,頂著目前全世界第一高樓的名號,各國的媒體應該不可能忽略,而SONY獨家贊助這場煙火秀的效益也一定大大超越它所投入的成本。
隨後誠品信義店在優人神鼓澎派的鼓聲中正式開幕。由吳清友、李遠哲、與台北市長馬英九共同剪綵。我想,我們是見證了這「誠品旗艦店」的開始,但有了一夜不怎麼愉悅的經驗,之後我們還是會選擇到誠品敦南店吧。
books information:
1.【夏山學校】
作者: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
譯者:王克難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:2003/07/05
2.【李國鼎:我的臺灣經驗】
作者:李國鼎(口述)、劉素芬(文)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:2005/09/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