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晚上和Ivy在家觀賞由公共電視投資製作(僅200萬票房)的紀錄片「無米樂」,越看是心情越沉重,公視透過經年的田野調查,實地進駐臺灣米倉之一的臺南縣後壁鄉,紀錄了三位老農勞動的生活與心聲,同時「無米樂」最後也點出目前台灣農業發展的困境。
什麼是「無米樂」?三位老農中的主要講述者吳崑濱(75歲)說:「無米樂、無米樂,心情放輕鬆,不要煩惱太多,這叫做無米樂啦!」說完是他一陣爽朗的笑聲,笑聲中盡是經歷滄桑後的樂天知命。
曾經我們經歷過「臺灣錢淹腳目」的經濟繁榮,農村流失的大量人力,都進了市鎮都市,從事第二、三級產業經濟。留在鄉村繼續從事農稻五榖生產的,放眼望去盡是老農。崑濱伯認為種田就是修行,要忍受風吹日曬。颱風來的時候,農民根本就無法跟老天、跟大自然抵抗。同時他也認為這就是禪,不反抗,甘心忍受,就好像和尚修禪。而農民禪修就是在一年四季的每日勞動中,不需要其他的形式。
臺灣這蕞爾小島,居住著兩千多萬的人口,而稻米這主要糧食的產量,不僅自給自足,而且供過於求,只不過這種情況,再過10年是否能夠維持?崑濱伯種稻天天做成筆記,某日播種,多久之後某日要噴農藥,多久之後某日又要開始注意稻子的各種疾病及危害稻子成長的昆蟲…等,不僅如此,崑濱伯的記憶力與口才也同樣令我們震驚,他對農業政策諸如三七五減租、土地放領、以穀物換農藥、每年上繳政府(供軍隊使用)白米斤數、田租、稻穀只能交農會…等,如數家常,信手拈來的任何議題都能清楚的道來。
只是隨著崑濱伯的回憶,突然驚覺,所有重大的農業政策似乎都是數十年前的事了,好像臺灣已經很久沒有農業政策,或者說,我們的主政者早已放棄農業部門了?加上加入WTO,再再衝擊著我們尚未轉型成功而顯得脆弱的農業體系。
片中崑濱伯在收割期遭逢雨天,他說看到烏雲,心頭也就跟著緊張起來。稻穗一但低垂碰到土地就會發芽,那過去四個月的努力就會化為烏有。然而這還不是最令老農們憂心的,老天爺的考驗總是可以搶時間做些盡人事的努力。後壁鄉每逢收割稻子的時候,割稻機總是要用排隊的,崑濱伯最後搶在晚上收割,而晚上收割的稻子卻比較潮濕,送到米商那,價格馬上被砍。別人交來的稻穀都比崑濱伯交的還要乾燥。經過小小的討價還價,崑濱伯這次每100公斤稻穀的價格硬是被砍到690元。台灣加入WTO之前大致上都還維持在760元左右的水準,現在的平均價格卻降到700元之譜。
崑濱伯心情雖然也受到影響,但現況如此,他還是認命了。影片紀錄至此,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他,也是感到心酸酸的。
片中三位老農有感於今日農村的勞力逐漸老化,又無新血輪的加入,咸認臺灣的農業到他們這一代就真的畫下句點。而最後是紀錄崑濱伯練書法的一幕,崑濱伯在紅紙上寫了幾次的「末代稻農」,崑濱伯母卻在一旁說應該是「末代滅農」,崑濱伯最後也同意是「末代滅農」。
其實,農業是臺灣不能自我放棄的第一級產業,農業不像其他產業,其他產業是有替代性的,而農業卻具有不可回復的特殊性,一但讓良田千頃轉為他用,那塊田地就永遠不可能再回復成可以供養我們的農田了。放棄農業的後果,不只是農業、農村、與鄉村地區自然生態的消失,更會讓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跟著滅失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