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起閱讀,這可能已經是自己的一個習慣了。
最開始,閱讀只是為了在大學畢業前能征服100本書的目標,小小的心願,希冀給自己留下一個往後有所自得的、可能是在同學間頗為不同的目標吧,可以說是為了目標在念,囫圇吞棗,也就難免貪多嚼不爛了。
相對的在選書上,也就沒有很嚴謹,同時也囿於當時視野有限,雖這百本書目當中,約有四分之一是與財經、管理相關的書種,饒是如此,仍舊有些書是後來自認所謂的「一次閱讀」型的書,這種書有一種非常特出的性質,大約是看了前幾個章節,便能很清楚地掌握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意旨。後來曾反省,這樣的書應該是到圖書館借來看看即可,真要花銀兩去買,卻又有點可惜了。
在踏入職場前,曾經與Scott聊過閱讀這件事,當時他曾表示在公餘也很想多充實自己,無奈工作的壓力與過長的工時,往往下班之後,就沒了那種再拾起書本的力氣與情緒。當時對還是學生身分的我來說,這種說法簡直是天方夜譚,一直納悶,為什麼人踏入社會之後,就會跟書本絕緣呢?工作五年之後的現在,總算也能體會到這種心靈與肉體的雙重疲勞感。
回到台灣這五年,閱讀的速度始終趕不上買書的速度,甚至有好長一段時間是完全沒辦法靜下心來看書。不過,內心總不時會有一種不看書就怪怪的感覺,尤其是在被工作「榨」過精力之後,又沒有其他精神上的補充,更加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到了古人所說「面目可憎」的地步了呢?
去年底看完大江健三郎的「給新新人類」一書,其中一章是講到「慢慢讀書的方法」,大江健三郎認為,尋常人其實是不需要所謂的「速讀術」,他並以美國大學為例,通常教授會在學期的第一堂課給學生一張syllabus,把這個學期的進度、考試、應繳報告、使用教科書、以及參考書單都詳細羅列出來。但是,對於教授所開出的書單,我想任何曾經在美國念過書的人都知道,那根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在一個學期內所能乖乖念完的份量,而通常我們都只以與上課有關的部分做為延伸閱讀的範圍,即使如此,那也是很辛苦的閱讀份量了。
大江健三郎認為讀書應採取的態度就是「慢慢讀」,雖然聽起來是一個簡單的答案,卻絕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。這種讀書方法用在讀枯燥無味的書上,立時就變成一種考驗,就像他第一本採取慢慢讀的書--日本岩波文庫的【扥爾斯泰日記抄】,中學時代的他也因為當時的解讀力,而讓這本書的閱讀時間拉得很長。再加上他在閱讀時也常會突然想起其他事(自己也常有這個毛病),更加影響了他的閱讀速度。後來他藉由紅色、藍色鉛筆標誌出值得注意的地方,從那些畫過線的地方,讓他在第二次閱讀時能夠快速的回憶,或是再加強對句意的了解,而且重複閱讀也加強了他的忍耐能力。
從大江健三郎這篇文章中,彷彿看到自己在閱讀方面的毛病,常常在閱讀伊始,就忍不住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完;但往往看完書後,卻又難以完整拼湊出作者所欲傳達的意思。同時也突然想起,自己的國小老師林夏麗,曾經對於我的閱讀習慣有過一針見血的評論,她說我或許看過很多書,但就是沒辦法把全書的所有細節記得很清楚。我想,這應該就是快讀又不喜歡重複閱讀所造成的後果吧。
雖然這幾年自覺自己的面目,已經可憎到某一種言語難以復加的境界,只不過每當想起「慢慢讀」的這個方法時,就又對閱讀燃起了一絲希望,畢竟現在已經不是求快、求多的階段,要的是精讀方式,以此自勉之吧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